中式建筑文化中有很多風格的建筑,因為地域和環境的不同,而在做現代中式的時候我們要注意這些古典文化和現代文化的結合,中式裝修風格中不光有四合院文化,還有一些嶺南文化,客家土樓文化等。
客家土樓,也稱客家土圍樓、客家圍屋,主要分布于廣東省和福建省,而廣東主要分布于梅州和潮汕地區。地域廣闊、歷史悠久的中國,民居豐富多彩,四合院、圍龍屋、石庫門、蒙古包、窯洞、竹屋等等,早已為人世所知曉,而掩藏在崇山峻嶺之中的客家土樓,卻鮮為人知。客家土樓獨具特色,有方形、圓形、八角形和橢圓形等形狀的土樓,規模之大,造型之美,既科學實用,又有特色、構成了一個奇妙的世界。
客家土樓結構有許多種類型,其中一種是內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的三堂制,在這樣的土樓內,一般下堂為出入口,放在最前邊;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會、迎賓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邊,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結構上的獨特外,土樓內部窗臺、門廊、檐角等也極盡華麗精巧,實為中國民居建筑中的奇葩。客家土樓主要有3種典型,就是五鳳樓、方樓、圓寨。從整體看,以三堂屋為中心的五鳳樓含有明確的主次卑意識,可以肯定,它是漢族文化發源地的黃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續發展,在其群體組合中,只有軸線末端的上堂屋(主廳)采用了堅厚的夯土承重墻充分的經濟性,良好的堅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御性,獨特的藝術性,這一切構成了客家土屋建筑文化的特色。
土樓是以土作墻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筑,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圓形的最引人注目,當地人稱之為圓樓或圓寨。土樓屬于集體性建筑,其最大的特點在于其造型大,無論從遠處還是走到跟前,土樓都以其龐大的單體式建筑令人震驚,其體積之大,堪稱民居之最。在我們參觀的土樓中最普通的圓樓,其直徑大約為50余米,三、四層樓的高度,共有百余間住房,可住三、四十戶人家,可容納二三百人。而大型圓樓直徑可達七八十米,高五六層,內有四五百間住房,可住七八百人。從土樓這種民居建筑方式體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風情。從歷史學及建筑學的研究來看,土樓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種自衛式的居住樣式。在當時外有倭寇入侵,內有年年內戰的情勢之下,舉族遷移的客家人不遠千里來到他鄉,選擇一種既有利于家族團聚,又能防御戰爭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納下來。同一個祖先的子孫們在一幢土樓里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共存共榮,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內大概是土樓最恰當的歸納。圓樓是當地土樓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個圓心出發,依不同的半徑,一層層向外展開,如同湖中的水波,環環相套,非常壯觀。其最中心處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為祖堂,圍廊,最外一環住人。整個土樓房間大小一致,面積約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樓梯,各家風乎無秘密可言。土樓結構有許多種類型,其中一種是內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的三堂制,在這樣的土樓內,一般下堂為出入口,放在最前邊;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會、迎賓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邊,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結構上的獨特外,土樓內部窗臺、門廊、檐角等也極盡華麗精巧,實為中國民居建筑中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