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的紅木家具企業紛紛返鄉回家
這些年,一些有實力的紅木家具企業都選擇去往北京,上海等比較大的城市闖蕩,這種行為被不斷復制著。然而,在近一年間,出乎許多人的意料,那些先前走出去的紅木家具企業又紛紛返回故里,其中不乏已在大城市安家落戶的第一、二代的成功創業者,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們多年后“返鄉”呢?
一、高漲的租金成負擔
隨著大城市的地產熱與房價爬升,商場的租金也跟著湊熱鬧,水漲船高,尤其是較好的地段,場租更是屢屢攀升,盡管有些商家打出了低價招租的優惠幌子,這不過是短期內策略性的營銷手段,一旦招商完畢價格上調定是必然,因為沒有一個零售賣場愿意做賠本買賣。
如此,不斷上浮的租金與去年清淡的銷售業績間的反差變得愈加強烈,撤退在所難免。
二、終端客戶產區購貨成趨勢
某些紅木家具核心產區多元化業態環境的形成不僅為經銷商,也給眾多終端消費者帶來選購便利。調查表明,仙游、東陽、大涌等地的消費結構正在發生明顯變化,終端消費者所占份額的上升曲線,給當地企業帶來了實惠,與此同時,這種市場動態,又刺激了產區市場化進程的加快,使之功能更趨于完善,產品質量及服務也得到改善,從而呈現出一種相互促進,此增彼長的良性循環。
選購大宗紅木家具的客戶甩掉一、二線城市,迂回進了產區,那些在外的“鄉客”坐不住了。
三、產區多元化格局的初現
顧名思義,產區是以生產為主導的地理區位,從東陽到仙游,再到大涌、大城,無一不是此類。然而,這些代表性的產區在近幾年的發展中其內質正悄然發生著裂變,從生產型走向銷售型,從批發型步入批零型。產區內不僅有后廠,更有前店,而且這店開得越來越大,越來越豪華,又由一點連成一大片,早前的批發市場發展成為今日的批發零售相結合的大賣場、大市場,更融進了與之配套的物流服務體系,如仙游正在醞釀中的斥地千畝的物流園等。毋容置疑,產區無論從形式還是實質上都已進化成一個多元化的核心產區的雛形規模。
家鄉的變化令那些離家者怎不動心?
四、一筆明白賬殺回老家去
曾經殺出去的開始算著一筆賬。老家今非昔比,有了市場規模,有了更多的客流,與其背井離鄉在大城市賣場的屋檐下付租金經營,不如打回老家投資,買房置地,擴廠建店蓋商場,相信這筆賬誰都算得清。
這種來自全國某些紅木家具核心產區格局的變化,預示著一個趨勢:未來將會有更多的產區加入到這種集生產型、經銷型、零售型為一體的多元化的產區陣營。同時,新的市場格局也將浮現,曾經概念上的紅木家具產區即分化為兩種形態,一種依然保持著其原始的生產型模式,服務于業內生產企業與經銷商,而另一種則向多元化的集約型產區演變。
那為什么依然有人不斷“離家出走”呢?原因很簡單,其所在的區域還尚未形成規模化產區形態,零散的產業格局少有經銷商光顧,更別提吸引終端客戶的腳印了,當地有些實力的企業想發展,辦法之一就是出走,沖到一、二線城市的銷售前線去。
沖出去,殺回來,這一沖一殺間畫出了當下中國紅木家具市場版圖上兩大相向對沖的紅箭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