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格 心
格心又稱“窗欞”,這里的“欞”有兩種解釋,左邊的“木”是窗欞的屬性,表明它是由木材制作的;右邊的“靈”則表明格心的靈氣與通透。格心是隔扇的主要部位,位于隔扇的上部,是圖案裝飾的重點,一般由木條拼接成各種網格或橫直形的幾何圖案,它不僅使門窗注入了生氣和活力,也為建筑起到了通風采光的作用。在玻璃還沒有用在門窗上以前,大多用紙張及紗綢之類的紡織品貼糊在格心上以避風雨。格心圖案在民間傳統門窗中的應用十分廣泛,由于舊時的民居建筑在尺度、開間、裝飾等方面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故文人雅士、能工巧匠們便在等級制度允許的范圍之內尋求裝飾上的豐富,從而形成了民間門窗裝飾的質樸精雅、豐富多姿的風格,而皇家宮殿門窗裝飾則以豪華壯重、威嚴氣派著稱。格心圖案可分“橫豎紋”、“幾何紋”、“拐子紋”和“菱花紋”四種形式,其中橫豎紋、幾何紋和拐子紋的紋樣典雅別致,可簡可繁,構圖自由,適應多種形式的需求,使用范圍十分廣泛,是傳統民居、園林建筑常見的格心構成式樣。而菱花紋則顯得規范壯重,富麗豪華,常見于皇家宮殿和寺廟殿堂的格心裝飾
(二)中心盤
中心盤是鑲嵌在隔扇或檻窗格心中的木雕花板,俗稱“格心花板”,一般安置在上檔次的古民居門窗中,是格心的構圖聚焦點。由于這個部位所處位置較為中心,離開人們視線不遠,卻又觸摸不到,因此是雕刻藝人大顯身手的地方。雕刻形式一般采用鏤空透雕或剔地深浮雕,每個部位都雕得一絲不茍,是古民居木雕中的精品。中心盤的形狀有圓形、長方形、橢圓形,長20 - 30厘米,寬約15厘米。倘若雕刻的花板圖形是鏤率誘雕,它與中心盤的邊框連結空隙處往往用網格紋來填補。網格紋不僅增添了中心盤的裝飾作用,也加強了花板中心圖形的牢固性。由于隔扇要開啟,因此格心花板往往兩面都得修飾,以便于雙面觀賞。在同一組隔扇中,中心盤的內容往往互相聯系,如八扇隔窗,便用“八仙過海”的圖案,讓曹國舅、呂洞賓、鐵拐李、韓湘子、張果老、漢鐘離、藍采和、何仙姑八位仙人分別雕刻在八扇隔扇的中心盤中。倘若是六扇隔扇,便以麒麟、天馬、飛虎、神牛、狻猊、獬豸六種神獸排列。四扇隔扇的,便以福、祿、壽、喜,或用琴、棋、書、畫,或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圖”來裝飾在有的中心盤上,還雕飾有戲曲故事,這些戲曲故事均有一定的寓意,讓人們在觀賞中獲得教益和知識。如故事《木蘭從軍》,便將花木蘭替父從軍的經過分解成八個或六個畫面來表述,讓人們從這連環式的木雕畫面中領略到幗國英豪的孝道與保家衛國的精神。其他如《岳母刺字》、《三娘教子》、《將相和》等,均在中心盤的雕刻中向人們演繹著“精忠報國”、“以和為貴”的情懷。浙江嵊州是越劇的發源地,也是木雕工藝興旺發達的地方,在不少古建筑的門窗格心中心盤中,便選擇了傳統越劇中的典型人物來雕飾這里有《九斤姑娘》、《何文秀》、《拾干鐲》-《碧:I:簪》等。在中心盤上反映美好愿望和現實生活的題材,也是很常見的。其雕刻內容和民居主人的生活緊緊聯系在一起,如琴棋書畫、福祿壽喜漁樵耕讀等,洋溢著世外桃源般的意境。
(三)絳環板
絳環板,宋時稱“腰花板”,位于格心和裙板的上下兩端。絳環板往往有上、中、下三塊,其中中間的一塊離人們的視線最近,又處于人們日常生活起居活動頻繁的廊檐部位,光照效果相對比較理想,因此藝人們對這塊絳環板的雕刻十分講究,內容多而雕工精。上下兩塊則相對比較簡潔,往往用雙草龍、卷草紋作裝飾。 中間的絳環板所處位置不高,容易受到碰撞,特別在農家,大件家具、農具的進出,頑童的打鬧,都會對絳環板的雕刻造成損傷,因此這個部位很少看到鏤空的高浮雕,而以剔地薄浮雕為多。表現的內容有動物、四時瓜果、博古雜寶和山水花鳥,既有繪畫的技巧,又有精細的刀功。 絳環板上人物形象的出現,大大豐富了門窗的裝飾內容,并逐漸得到規范,很見藝術功底。表現的內容也有明確的主題,大多反映明清以來的社會、生活、教化和倫理。有吉祥喜慶歡樂的《福祿壽喜》、《郭子儀祝壽》、《歲寒四友》,有根據戲劇故事情節改編的《送鳳冠》、《雙貴圖》、《楊家將》等內容,從中折射出戶主的愛好和性格。筆者在浙江東陽一幢上規格的民宅里看到門窗的雕刻部位竟有100多幅戲曲故事作品,有文戲也有武戲,這一個個活生生的戲曲故事向人們演繹著喜怒哀樂,留給后人評說、欣賞,故有“觀廳一日,說戲一年”的贊譽。據說房屋的主人是個戲迷,他在裝飾廳堂門窗時專門請來十個戲班,輪流在祠堂里演戲給雕花藝人觀看,意在提高他們的藝術素養,使創作時有據可依。人物的面部表情、頭盔服飾、道具以至兵器都從戲曲人物中得到借鑒,稱得上是民居中的戲曲博覽會。 反映農家生活的浮雕也常出現在絳環板中,內容有農夫耕田、插秧、割稻的畫面,也有農婦釆桑、養蠶、繅絲、織布的場景。這些來自農家百姓生活的畫面顯得自然而親切 殿堂廟宇中的絳環板雕刻則又是一種風景,如故宮“太和殿”的隔扇和檻窗高大而氣魄,絳環板上的雕刻裝飾便選用了金龍紋。根據絳環板的格式多用“單龍飛舞”、“雙龍戲珠”等圖案。門窗為紅色,凸起的龍紋為金色,更顯宮殿的宏偉氣魄。又如故宮“中和殿”的隔扇和檻窗的絳環板選用的是回紋裝飾,條紋突起,涂金色,在紅色底板的襯托下也很醒目氣魄。
(四)裙板
裙板又稱“群板”,面積較大,位于隔扇的下部,由于所處位置較低,人們的視線不會過多的停留,因此一般的民居不作雕飾。一些上檔次的民居及寺廟殿堂的裙板大多用浮雕,內容有人物、動物、博古等。圖案大多較為簡潔,往往采用吉祥圖案,如四季平安、如意紋樣等也有刻畫較為精細的,如地處浙江省湖州市南潯鎮的張石銘故居,是中華民國初期建造的江南豪宅之一,廳堂內的隔扇裙板較工整細致,內容有博古雜寶、戲曲故事,也有反映文人雅士生活的,色澤偏向青灰,頗具雅氣。兩塊裙板是清代的收藏品,不僅博古器物與博古架雕琢得細致入微,連器物的紋飾、博古的花紋都絲絲人扣,而且還精刻了祥禽瑞獸。你看兩只亭亭玉立的鳳凰,嘴里銜著如意彩帶,顧盼有情,似在訴說著吉祥的話語,配以壽桃、牡丹、金錢和犀牛角,一股富貴、吉祥、儒雅的氣氛撲面而來。而另一塊“雙獅獻瑞”裙板,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耐人尋味。殿堂廟宇的裙板則顯得豪華氣派,如故宮“太和殿”的裙板用金龍裝飾,中間雕有坐龍,四個角上分別雕飾降龍和升龍,四邊的裙板框也用金色的圖案裝飾,使門窗極為豪華壯重又如河南洛陽關林寺廟中的裙板的龍紋與鳳紋,給人的感覺絕然不同,豪華氣派減弱了,而折射出幾許古雅的鄉間氣息而甘肅天水伏羲廟太極殿內的團龍、團鳳裙板既有宮殿的豪華氣派,又有寺廟的古雅氣味,從中還蘊含幾分道家的神仙之氣。
隔扇中的格心、中心盤、絳環板、裙板等須用框架組合,這框架稱為“外框”。外框的功能是保持隔扇的堅固耐用,一般不加雕刻,僅以打洼、窩角、起線等簡單工藝裝飾,以襯托框內的雕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