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紋: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征之,龍紋從原始社會至今始終沿用不衰,但其紋樣各個時期有各個時期的特點。最早的龍并沒有腿和角,在后來的發展中有了腿和角。明代龍紋的特點是無論龍身為何I種姿態,其毛發大多從龍角一側向上高聳,呈怒發沖冠狀Q明中期多為一綹,到明晚期多為三綹。入清后,康熙時期的龍呈披頭散發的樣子。至乾隆時期,龍的頭頂顯出七個圓包,正中的稍大,周圍的略小。龍的眉毛在明萬歷以前大多眉尖朝上,萬歷以后則大多朝龍的爪子在清康熙以前多為風車狀,到了乾隆時期龍的爪子開始并合。乾隆以前的龍紋大多姿態優美、蒼勁有力,至清后期,龍身臃腫呆板,毫無生機。果龍爪看上去形似雞爪的話,其時代則定是民國時期。
龍紋圖案
龍紋的使用在帝王時期有著非常嚴格的禁忌。凡以龍紋作為裝飾的器具,多為皇帝和后妃們所專用。皇族中的親王們被特許使用龍紋,但不得稱其為龍。到了明清時期龍紋的使用更加嚴格,連一品、二品大員也無資格使用龍紋器物,如有私制和私用者,必按僭越犯上治罪,平民百姓則更難見到龍紋了。因此,龍紋裝飾在皇宮是極常見的,而民間則非常少見。皇宮中器物流出宮外,是有可能的,但應是極少數清官造辦處的一些工匠出宮之后,仿做皇宮中器物,以謀生計,從此龍紋再也不是皇家的專利。因此,可以下這樣的定論,現存民間的絕大多數龍紋家具,基本都是民國以后的。(夔龍是神話中的瑞獸。傳說,黃帝時諸侯于東海流山得奇獸,其狀如牛,蒼色無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則風雨,光如日月,聲如如雷,名曰“夔”。黃帝殺之,取皮以冒鼓,聲聞五百里。古代青銅器上常用夔龍紋。至清代,家具飾亦用夔龍紋,多取材于古代銅器、上的花紋,但根據家具構件形態,略有創新,其特點是硬角折彎,蒼勁有俗稱:“拐子龍”。)
鳳紋:鳳凰為古代傳說中的神鳥,其在皇宮內為后妃的象征,以鳳紋作為裝飾的器物多為后妃們所專用。歷代又以鳳為瑞鳥,認為它是羽蟲之中最美麗的。其形象為鴻留,龍紋龜背,燕頷雞喙.五色俱備。飛時百鳥相隨,見則天下安寧。《大戴禮·易本命》:“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傳說鳳鳥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有圣王出,則鳳凰現。《詩經·大雅》:“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雄為鳳,雌為凰,雄雌同飛,相和而鳴,遂以“鳳鳴朝陽”寓高才逢時;“鸞鳳和鳴”為祝人婚禮之辭。
鳳紋圖案
鳳紋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