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箱柜是中式家具中的大件。出現在明后期,盛于清代。由頂柜和底柜兩部分組成,可為一對組合排放,也可拆分為左右各一。明式頂箱柜多為黃花梨制作,其將明式家具簡潔的工藝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清代頂箱柜多為紫檀柜。當代仿明式頂箱柜一般用黃花梨或香枝木制成。
頂箱柜又叫四件柜,為居室組合家具,恰好四件,故而得名。因為上面的小柜與下面的立柜相連,一豎到底,故也稱頂豎柜。頂箱柜的造型端莊大氣,容量也大,多為上層社會所用。在可以并排陳設,也可以左右相對陳設?梢圆⑴抨愒O,也可以左右相對陳設。 在大廳內 可以并排陳設也可以左右相對陳設。因有時并排陳設,也可以左右相對陳列 ,為避免兩柜之間出現縫隙,因而做成方正平直的框架。這類柜都用方料,且上下左右均方正平沒有側腳和收分。四件柜是由方角柜演變而來的,它的特征與圓角柜相 反,各方面都是垂直方正的,柜頂也沒有伸出的頂沿,門扇與柜框采用銅合頁。四件柜的制作材質,珍貴者有黃花梨、紫檀、楠木或紅木等,普通的有榆術、 柏木或櫸木等。另外還有漆器描金與 雕漆工藝的。四件柜表面的銅飾件也非常講究,像合頁、面葉、吊牌及紐頭等,通常都要雕花鏤紋,以增強美感。
由明至清,“四件柜”一直是家具中的主要門類,這是因為它具有陳設自由度大,儲藏容量大,使用方便及裝,飾性強的特色,故而深受歡迎,尤其是得到達官顯貴們的鐘情。明代四件柜所用木材以花梨木居多,且大多光素無飾,雕刻鑲嵌各種寓意紋飾。到了清末,隨著西洋家具又化的進入,以及建筑形式的發展,“四件柜”向近,代對門大衣櫥演變,下櫥的門上被安裝上鏡子,以便人們穿衣整容,制作的材質也變成單一的紅木,頂櫥的門上也按上鏡子,但它不是實用的,通常要安置方形圓孔花板,只露出中間的圓鏡,既美化,有具天圓地方之寓意。這種紅木頂箱櫥,只是一種過渡性的家具,存在時間不長,很快就被近代大衣櫥所代替。而明清時“四件柜”,側成為古董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