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文化是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人類文化的積淀、延續、發展和創新,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園林文化的表層,就是要有優美的景區、景點,富有天然風貌和濃郁的詩情畫意,包括園林(公園)的" />
園林文化是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人類文化的積淀、延續、發展和創新,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園林文化的表層,就是要有優美的景區、景點,富有天然風貌和濃郁的詩情畫意,包括園林(公園)的細部景物設計和造型、園林植物配置空間結構藝術和時序景觀;要有完善的服務和管理,園門有全園瀏覽分區圖和建園介紹,園中設置醒目的導游標牌,樹木有掛牌,綠籬、草坪修剪整潔,園路、水畔有靠椅石凳供休息賞景。公園的景觀文化,表現在自然美、意境美和社會美的協調,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的協調,要處理好統一與變化的關系、空間開敞與郁閉的關系、功能與景觀的關系。
園林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則是通過人的行為表現出來的,包括行為規范、管理制度、人員素質、團體風氣、人際關系、人與環境關系等。城市園林的基本功能是作為現代城市建設范疇的城市園林綠化,其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應落實在有利于促進城市居民身心健康這一目標上。公園應該充分發揮作為市民公共文化娛樂、假日休閑、社交活動的場所這一作用,把社區文化活動引入公園,傳播大眾文化。作為重要的旅游資源,園林也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質,努力構建主導文化、高雅文化和大眾文化,讓人們通過參與旅游活動得到各種知識和美的享受。所謂主導文化是以維護國家政治目標、國家意識形態為主要目的,高雅文化是以審美創造、思維啟蒙為主要目的,那么,園林文化則應三者相融,使市民和游客在游樂中接受先進文化的教育,得到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和健康性的享受。
濟南市西郊森林公園是全市唯一園圃合一的單位,也是市區面積最大的公園。與市區幾家老公園相比,西郊森林公園底子薄、條件差、設施不完善,少名勝、缺文化。近幾年,公園結合面積大、數木多的優勢,因地制宜,對園林文化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1、提升文化層次和品位,創造文化硬環境。積極籌措資金,對園內進行了整治改造,先后對主要景點花雨湖、月季臺周邊修建增設了10處園林小品,花雨湖內堆積了小島,湖畔種植了10余種3000余株再力花、慈菇、澤瀉、千屈菜等水生觀賞植物,還裝點了奇特的山石以及石桌、石椅、景觀球。在公園西南處,修建了1500平方米的泉城最大的綠蔭健身廣場,安裝了40余件健身器械和兒童娛樂器具。園區調整了5處1500平方米的樹木花草,移植了100余株雪松、銀杏、合歡、玉蘭等大型稀有樹種,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整個園區規劃成月季臺、花雨湖、小小動物園、兒童樂園、健身廣場、激情廣場等八個景區,以花草樹木、建筑、雕塑、道路、水體、山勢等元素形成的文化藝術景觀效果凸現。各種景物入詩、入畫、入園,進一步提升了公園文化層次和品位。
2、突出綠色,打造生態文化。廣泛樹立生態效益優先的理念,積極做好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營造景區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化。園區千畝林海,萬千苗木,緩解了城市熱島效應,阻隔消納污染物,凈化了城市空氣,突出了城市“綠肺”、“天然氧吧”的功能。園區謝絕了餐館、飯店,對棲息的喜鵲、啄木鳥、麻雀等各種鳥類及鳥巢盡力保護,免受干擾,園區的建筑設施導向牌、導游牌、警示牌、垃圾箱等盡量使用木質環保材料,形狀與公園風格、綠色生態相一致,在各個景點盡量打造獨特的綠色美。在生態林區,打造了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和諧美,在月季臺打造登高遠眺的遼闊美,在月季廣場打造人與花木的自然美,在花雨湖打造花水相映的水景美,在健身娛樂區打造健康美。園區盡量構建幽靜、原始、野趣的風貌,滿足人們回歸自然的愿望。園區雕塑與萬紫千紅的花卉苗木,清平如鏡的湖泊水景,人與自然、動物的和諧相處,形成歡心愉悅的生態美和濃郁的生態文化。
3、園區聯動,大力引進社區文化。作為西部唯一的市屬公園,西郊森林公園積極借助社區宣傳教育的資源優勢,聯動多個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公園文化活動。近兩年,創辦了森林公園合唱團、“激情廣場”、京劇藝術團及燈謎會,把長期在公園內分散活動的群眾組織起來,組成相互關愛、相互幫助、積極向上的文體團隊,發揮了凝聚社會的作用;先后多次組織書畫家進公園開展筆會活動,舉辦剪紙藝術展覽,在主要建筑景點懸掛牌匾、楹聯,形成了獨特的匾聯文化。同時,注重探尋新的文化方式,培育新的文化業態,充分利用公園的公益性特點,為喜好各類文化的市民和游客提供一個交流與鑒賞的平臺,也為提升積淀公園文化內涵開創了新的思路。
4、挖掘內涵,積極開展各項文化活動。為了提高園林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西郊森林公園在節假日先后舉辦了“濟南市風箏文化節”、“濟南市賞鳥賽鳥文化會”、“濟南市社區百花展”,并根據市民、游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延伸舉辦了風箏文化展、愛鳥護鳥展和花卉文化展等活動。這些特色文化活動不僅具有觀賞性、知識性、娛樂性,而且具有較強的參與性、互動性,進一步滿足了兒童、青少年、老年人等不同年齡結構市民和游客的文化需求。在以先進文化服務群眾、凝聚人心的過程中,園林文化成果也得到了及時、廣泛的傳播,并形成規模和傳統,成為公園的文化品牌。公園地處歷史文化名景“齊煙九點”的匡山腳下,附近有唐代名臣秦瓊的遺跡,公園積極進行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再現歷史名景,使公園成為集生態健身、觀賞休閑、古今文化融為一體的主題公園。
5、重視服務管理,營造和諧文化。公園重視營造和諧文化,強調服務管理,增強服務意識,提高窗口服務質量,塑造窗口服務品牌,并實現了零投訴。同時,突出公園公共信息標示牌的特色文化建設,根據情景不同提供個性化、人性化的服務指引,從細微處體現景區以人為本的管理文化;在景區實施了“燈亮工程”,辟建了停車場,建立了警務室,設立了宣傳欄,對樹木實行掛牌標示。優質的服務管理營造出人與人平等相待,人與自然、動物和諧相處的濃郁文化氛圍。2008年,游園人數和游園收入分別增長了40%和30%,促進了園林事業持續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