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具除具有基本的照明功能外, 還具有對環境的 裝飾美化功能。中國古代燈具是承載著光與環境、 人 性、 需求的物質形態媒介, 其形態語意在象征語境中 使人與環境及自然相互和諧, 交相輝映。通過對古代 燈具發展的研究, 總結傳統文化在其中的影響作用, 對于指導現代燈具設計大有裨益。
“鐙” “ 登” “鐙” 字。 與 通用。秦代漢字發生隸變以后, 創作了形聲字 “燈” 作為照明器具的對應文字, 燈” “ 比 “鐙” 表示的意義更加準確, 因為此時燈由石、 陶和金 屬等多種材料制作, 青銅只是其中的一種, “火” 而 是 燈的最基本特征, “燈” 這樣 字就最終科學合理的定性 了。再后為了書寫方便,“燈” 將 簡化為 “燈” 。 1.2 “燈” 形的演化 燈作為照明的工具, 實際上只要有盛燃料的盤形 物, 加上油和燈芯就能實現最原始的功用, 而具有一 定形制的燈的出現, 則是人類將實用和審美結合的成 果。早期的燈, 類似陶制的盛食器 “豆” 。上盤下座, 中間以柱相連, 雖然形制比較簡單, 卻奠立了中國油 燈的基本造型, 見圖 1。此后經青銅文化的洗禮, 加之 鑄造技術的提高, 油燈和其他器物一樣, 在造型上得 到了重要的發展, 創造了中國油燈藝術的輝煌。從春 秋至兩漢, 油燈的高度發展, 已經脫離了實用的具體 要求, 它和其他器物一樣, 成為特定時代的禮器, 折射 了社會政治的規章法度。 魏晉南北朝時期, 隨著青瓷技術的成熟, 青瓷燈。
燈具源說
“燈” 字的起源 燈, 繁體字寫作 “燈” 本寫作 , “鐙” 。本義: 置燭用 以照明的器具。 鐙” “ 從古代最初當作 “盛熟食的器 具”到轉化為照明器具的稱呼經歷了一個漫長過程。 , 豆, 形似高足盤, 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晚期, 盛行于 商周, 多陶制, 最初是普通的食器, 后來用作祭祀的禮 器。約在春秋戰國時期, 古人在祭祀時, 增加了 “瓦 豆” 也就是 , “登” 的功能, 成為照明的器具, 并且沿用 原來的稱呼 “登” , 于是, 中國最早的燈誕生了。后來, 由于使用青銅的 “豆” 來當作燈具, 于是產生了秦漢時期建筑技術進步, 特別是斗拱的成熟和大 量使用, 此時建筑木構架中常用的抬梁、 穿斗、 井干 3 種基本形式都已成型; 廡殿、 歇山、 懸山和攢尖 4 種屋 頂形式也已應用, 使得建筑體量進一步增大, 多層建 筑逐步增加。由于室內空間的增大, 對于照明的要求 也有所增加, 必須有大型的燈具才能滿足較大范圍的 照明, 于是連枝燈應運而生。13 枝彩繪陶百花燈見圖 2, 堪稱我國漢代彩繪陶制燈具的經典之作。其燈高開始取代了青銅燈。而由于青瓷燈造價低廉, 易于普 及, 具有一定造型和裝飾的油燈開始為民間廣為使 用。此后直至隋末唐初, 品種繁多的新材質不斷運用 到油燈的制作中, 比如銅、 錫、 玉、 木、 鐵、 銀、 石、 玻璃 等。由于唐代經濟的高度發達, 實用兼裝飾或純裝飾 性質的燈開始大量出現在宮廷和燈節之中, 像燈樹、 燈樓、 燈籠、 走馬燈、 松脂燈、 孔明燈等, 這些新的燈具 和燈俗烘托了那個時代盛世, 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 宋代由于陶瓷業的發達, 各個窯口都有各具特色 的陶瓷油燈。而始于唐代的省油燈到宋代則廣為流 行, 蜀中有夾瓷盞, “ 注水于盞唇竅中, 可省油之一 半” (陸游 《陸放翁集》 , ) 到明清之際時, 青花和粉彩 由座、 枝和盞組成。燈座下塑 盤、 有環繞的山巒, 間有神態各異的人物及虎、 鹿、 狼、 豬、 狗、 猴、 蛙等動物。等距的燈柱均涂朱紅色, 羊、 兔、 燈 柱上伸出曲枝燈盞, 盞上插有火焰紋樣, 枝上端坐 4 位 紅色羽仙人, 陶燈共有 13 盞, 故亦稱百花燈。其所塑 造的神禽異獸、 仙人跨龍等裝飾性題材, 反映了漢代 社會祈求永恒幸福, “長生不老” 羽化升仙” 企慕 “ 的美 好愿望,令人嘆為觀止。 承重用磚至此在秦代就已廣泛使用, 正是由于承 重磚的應用使得室內空間可以靈活劃分。在劃分后 的較小私密空間內使用油燈時, 由于以動植物油作燃 料, 如果沒有充分燃燒, 產生的微細顆粒和灰燼浮游 在大氣中, 隨熱氣揮發, 造成室內煙幕彌漫, 環境污 染。古代勞動人民設計了帶煙道的燈具, 將燃燒后的 氣體經煙道收進管內, 既減少空氣污染, 又節約燃料油燈成為新的時髦。此后油燈的發展下接外來的洋 油燈, 直至現代燈具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