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刺繡中國刺繡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刺繡與養蠶,繅絲分不開,所以刺繡,又稱絲繡。中國是世界上發現與使用蠶絲最早的國家,人們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經開始了養蠶、繅絲了。
泛指以各種彩色繡線統制花紋圖案的刺繡技藝,具有繡面平服、針法豐富、線跡精細、色彩鮮明的特點,在服裝飾品中多有應用。彩繡的色彩變化也十分豐富,它以線代筆,通過多種彩色繡線的重疊、并置、交錯產生華而不俗的色彩效果。尤其以套針針法來表現圖案色彩的細微變化最有特色,色彩深淺融匯,具有國畫的渲染效果。
主要特點是先用較粗的線打底或用棉花墊底,使花紋隆起,然后再用繡線繡沒,一般采用平繡針法。包梗繡花紋秀麗雅致,富有立體感,裝飾性強,又稱高繡,在蘇繡中則稱凸繡。包梗繡適宜于繡制塊面較小的花紋與狹瓣花卉,如菊花、梅花等,一般用單色線繡制。
又稱樓空繡,是一種有一定難度、效果十分別致的繡法。它的最大特點是在繡制過程中,按花紋需要修剪出孔洞,并在剪出的孔洞里以不同方法繡出多種圖案組合,使繡面上既有灑脫大方的實地花,又有玲戲美觀的樓空花,虛實相襯,富有情趣。繡品高雅、精致。
也稱補花繡,是一種將其他布料剪貼繡縫在服飾上的刺繡形式。中國蘇繡中的貼續繡也屬這一類。其繡法是將貼花布按圖案要求剪好,貼在繡面上,也可在貼花布與繡面之間襯墊棉花等物,使圖案隆起而有立體感。貼好后,再用各種針法鎖邊。貼布繡繡法簡單,圖案以塊面為主,風格別致大方。
又稱盤梗繡或貼線繡,是把各種絲帶、線繩按一定圖案釘繡在服裝或紡織品上的一種刺繡方法。常用的釘線方法有明釘和暗釘兩種,前者針跡暴露在線梗上,后者則隱藏于線梗中。釘線繡繡法簡單,歷史悠久,其裝飾風格典雅大方,近年來在和服中應用較多。珠片繡,也稱珠繡,它是以空心珠子、珠管、人造寶石、閃光珠片等為材料,繡綴于服飾上,以產生珠光寶氣、耀眼奪目的效果,一般應用于舞臺表演服上,以增添服裝的美感和吸引力,同時也廣泛用于鞋面、提包、首飾盒等上面。
也稱十字桃花,是一種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傳統刺繡方法。其針法十分簡單,即按照布料的經緯定向,將同等大小的斜十字形線跡排列成設計要求的圖案。由于其針法特點,十字繡的紋樣一般造型簡練,結構嚴謹,常呈對稱式布局的圖案風格。也有寫實風格的紋樣,題材多為自然花草。十字繡具有濃郁的民間裝飾風格。
也稱扁帶繡,是以絲帶為繡線直接在織物上進行刺繡。絢帶繡光澤柔美、色彩豐富、花紋醒目而有立體感,是一種新穎別致的和服裝飾形式。抽紗繡,是刺繡中很有特色的一個類別,其繡法是,根據設計圖案的部位,先在織物上抽去一定數量的經紗和緯紗,然后利用布面上留下的布絲,用繡線進行有規律的編繞扎結,編出透孔的紗眼,組合成各種圖案紋樣。用抽紗繡繡面具有獨特的網眼效果,秀麗纖巧,玲班剔透,裝飾性很強。由于透制有一定難度,抽紗繡圖案大多為簡單的幾何線條與塊面,在一幅繡品中作精致細巧的點綴。
又稱納錦,是傳統刺繡形式之一。它是在方格紗的 底料上嚴格按格數眼進行刺繡的。戳紗繡不僅圖案美麗,而且隨著線條橫、直、斜的不同排列作豐富的變化,但花紋間的空眼必須對齊。
針法說明:是刺繡的基本針法。起落針都必須是繡在紋飾邊緣 繡線做平行緊密的填補繡,針腳排列整齊均勻。
應用特色:一般用來繡小花、小葉等圖案。不適用于大圖案。
針法說明:在尖端做小距離的直繡,中央部份的線略為重疊。
應用特色:多用在繡葉片,表現其立體感。
開口魚骨繡:針法說明:如魚骨繡,但針腳距離較疏松。
填高魚骨繡:針法說明:從尖端出針,插入中間,從輪廓線出針,挑取尖端,再繡與葉同寬的布,
如此上下交換挑取,漸漸向下前進,將芯填入。應用特色:用于繡有立體感的葉片。
針法說明:繡成的線紋不露針眼,針針相連,后一針約起于前一針的三分之一處,針眼藏在前一個針腳的下面,銜接自然。
應用特色:多用來表現彈性線條,其表面效果如同一條股線。線條粗細勻稱,常用來刺繡植物枝條和葉筋圖案紋飾的圈邊以及堅挺的線條。
最早實物資料: 最早使用此種針法的實物是南宋仿畫繡「瑤臺跨鶴圖」。
輪廓繡的卷線繡法:針法說明:繡成輪廓繡后,以另一線穿繞輪廓繡。
輪廓繡的滿繡法:針法說明:完全以輪廓繡繡滿整個圖案。
針法說明:用細線以垂直方向將浮線釘固在繡地上的一種針法。可為圖紋之輪廓線,也可將圖案填滿。
應用特色:釘線用的繡線較細,可利用它們色彩的搭配使紋飾增添調子變化,針腳間距相等,才會整齊美觀。
最早實物資料: 葉茂臺遼墓出土。(唐代「綾地花鳥紋刺繡袋」與「綾地花紋」刺繡殘片)
針法說明:只圈釘紋樣輪廓。
應用特色:使紋樣顯得整齊凸出,還可使相鄰的對比色協調起來。
最早實物資料:葉茂臺遼墓出土。
針法說明:在整個塊面圖案上盤滿金線。
垂墜釘繡:針法說明:被釘的繡線不要拉緊,使之松垂成圈。
針法說明:呈連續「V」形的針目。
應用特色:可用于兩線之間,做為輪廓邊界或填補圖案。
半山形繡:針法說明:由山形繡發展出的變化繡。
應用特色:可用于排繡成列,或隨圖紋的曲線走針。
針法說明:用短直針腳按紋飾形狀,分層刺繡。可使用顏色相近繡線制造由淺到深的色暈效果。
應用特色:采用這種針法的繡品較為結實,紋飾裝飾性強。
針法說明:由繡線圈套組成,因繡紋效果似鎖鏈而得名。繡紋裝飾性強,富立體感。最早實物資料:西周陜西寶雞茹家莊墓(1027~249B.C.)中出土單股卷草紋鎖繡印痕河南安陽殷墟婦墓出土銅 (1300~1200B.C.)粘附菱形紋鎖針繡殘跡,是最早使用鎖繡的兩個例證。
各種變格形式:
閉合式鎖繡:針法說明:環套起落針在同一針孔內。
開口式鎖銹:針法說明:環套有或大或小的開口。
針法說明:從右向左挑布,上下寬度相同作交叉繡,自左向右前進。
應用方向:用在繡寬度大的線條或填補面積,亦可固定嵌條、下擺等。
密人字繡:針法說明:縮小人字繡的間隔,一個針孔中各做2次插針刺繡。
索狀人字繡:針法說明:先作人字繡,再用別條線在交叉的位置繞線。
雙人字繡:針法說明:放大人字繡,然后在其間用別條線再繡一次,交錯刺縫。也叫做「陰影繡」。
平頭人字繡:針法說明:做人字繡后,在交叉處用別條線固定,如釘針方式。
亂針繡創始于三十年代,創始人為丹陽人,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呂鳳子先生。又名“正則繡”、“錦紋繡”。是適宜繡制欣賞品的一個新繡種。因其繡法自成一格,被詡為當今中國第五大名繡。亂針繡主要采用長短交叉線條,分層加色手法來表現畫面。針法活潑、線條流暢、色彩豐富、層次感強、風格獨特。擅長繡制油畫、攝影和素描等稿本的作品。
刺繡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刺繡與養蠶,繅絲分不開,所以叫刺繡,又稱絲繡。中國是世界上發現與使用蠶絲最早的國家,人們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經開始了養蠶、繅絲了。隨著蠶絲的使用,絲織品的產生與發展,刺繡工藝也逐漸興起,據《尚書》記載在四千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繡”。宋代時期崇尚刺繡服裝的風氣,已逐漸在民間廣泛流行,這也促使了中國絲繡工藝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