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的魯國人。他辭世后一年, 魯哀公把他的三間故宅改建成祠廟。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以太牢之禮祭孔子墓,并封孔子九世孫為奉祀君,代表國家祭祀孔子,開創了歷代皇帝祭孔的先 例。漢代以后歷代皇帝都提倡尊孔讀經,對孔子也不斷追謚加封,同時擴大他的祠廟,孔廟的規模也越修越大。僅在宋天祐二年(公元1018年),增建殿堂廊廡 就達360間,使之成為模仿王宮之制的龐大建筑群,歷代皇帝到曲阜,都是在此舉行隆重的祭孔活動。
孔廟平面呈長方形,總面積327.5畝,南北長1120米。整個孔廟的建筑群以中軸 線貫穿,左右對稱,布局嚴謹,共有九進院落,前有欞星門、圣時門、弘道門、大中門、同文門、奎文閣、十三御碑亭,從大圣門起,建筑分成三路:中路為大成 門、杏壇、大成殿、寢殿、圣跡殿及兩廡,分別是祭祀孔子以及先儒、先賢的場所;東路為崇圣門、詩禮堂、故井、魯壁、崇圣詞、家廟等,多是祭祀孔子上五代祖 先的地方;西路為啟圣門、金絲堂、啟圣王殿、寢殿等建筑,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地方。全廟共有五殿、一祠、一閣、一壇、兩堂、十七碑亭、五十三門坊,共計有殿 廡四百六十六間,分別建于金、元、明、清及民國時期。孔廟內最為著名的建筑有:欞星門、二門、奎文閣、杏壇、大成殿、寢殿、圣跡堂、詩禮堂等。
欞星門是孔廟的大門。古代傳說欞星是天上的文星,以此命名寓有國家人才輩出之意,因 此古代帝王祭天時首先祭欞星,祭祀孔子規格也如同祭天。欞星門建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六楹四柱,鐵梁石柱,柱的頂端屹立著四尊天將石像,威 風凜凜,不可一世。柱下石鼓抱夾,使建筑風格穩重端莊。
二門又名圣時門,形同城門,有三間門洞,前后石陛御道有明代的浮雕二龍戲珠,圖中的 游龍翻江倒海,噴云吐霧,氣勢不凡。圣時門建于明代,飛檐斗拱,頂為綠琉璃瓦,門前的漢白玉坊,名太和元氣坊,坊名盛贊孔子如同天地一般,無所不包。門的 東西兩側各立有一座木坊,兩坊形制相同,上邊置有牌樓,三間四柱,斗拱密集,檐翼起翹,柱上透雕有石獅、天祿像,造型古樸。
奎文閣位于孔廟的中部,是藏書的一座樓閣。中國古代以奎星為二十八宿之一,主文章。 閣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改建。奎文閣三重飛檐,四層斗拱,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長30米,寬17.62 米,高23.35米。閣的內部有二層閣,中間夾有暗層,結構獨特,工藝奇巧。上層是專藏歷代帝王御賜的經書、墨跡的場所,明清兩代曾專設奎文閣七品典籍官 一員進行管理,暗層專藏藏經板,下層專藏歷代帝王祭孔時所需的香帛之物。這座藏書樓是中國著名的木結構樓閣之一。
孔廟的杏壇相傳是孔子講學之所,在大成殿前的院落正中。北宋天圣二年(公元1024 年)在此建壇,在壇周圍環植以杏,命名為杏壇,以紀念孔子杏壇講學的歷史故事。金代又在壇上建亭,大學士黨懷英篆書的“杏壇”二字石碑立在亭上。明隆慶三 年(公元1569年)重修,即今日之杏壇。杏壇是一座方亭,重檐,四面歇山頂,十字結脊,黃瓦飛檐二層,雙重斗拱。亭內藻井雕刻精細,彩繪金龍,色彩絢 麗。曾有詩人以妙句描繪杏壇的景色,“獨有杏壇春意早,年年花發舊時紅”,亭的四周杏樹繁茂,生機盎然。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筑,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高32米,長54米,深34米,重檐 九脊,黃瓦飛彩,斗拱交錯,雕梁畫棟,周環回廊,巍峨壯麗。擎檐有石柱二十八根,高5.98米,直徑達0.81米。兩山及后檐的十八根柱子淺雕云龍紋,每 柱有七十二團龍。前檐十柱深浮雕云龍紋,每柱二龍對翔,盤繞升騰,似脫壁欲出,精美絕倫。殿內高懸“萬世師表”等十方巨匾,三副楹聯,都是清乾隆帝手書。 殿正中供奉著孔子的塑像,七十二弟子及儒家的歷代先賢塑像分侍左右。歷朝歷代皇帝的重大祭孔活動就在大殿里舉行。殿下是巨型的須彌座石臺基,高2米,占地 1836平方米。殿前露臺軒敞,舊時祭孔的“八佾舞”也在這里舉行。
廟內還存有兩漢以來歷代碑碣二千多方,真草隸篆,諸體俱備,其中尤以漢魏六朝的碑刻稱譽海內外。
曲阜孔廟中國現存最大的四大古建筑群之一
曲阜孔廟中國現存最大的四大古建筑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