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規模宏大,寺內占地2.5公頃,寺外占地11.2公頃,再加上周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公頃以上。殿堂隨山勢高低而建, 錯落有致。北京城里的故宮有房9999間半,潭柘寺在鼎盛時期的清代有房999間半,儼然是故宮的縮影,據說明朝初年修建紫禁城時,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 的。解放初期將部分年久失修的殿堂拆除,并新建了一些房舍,現潭柘寺共有房舍943間,其中古建殿堂638間,建筑保持著明清時期的風貌,是北京郊區最大 的一處寺廟古建筑群。整個建筑群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建筑的美學原則,以一條中軸線縱貫當中,左右兩側基本對稱,使整個建筑群顯得規矩、嚴整、主次分明、層次 清晰。其建筑形式有殿、堂、閣、齋、軒、亭、樓、壇等,多種多樣。寺外有上下塔院、東西觀音洞、安樂延壽堂、龍潭等眾多的建筑和景點,宛如捧月的眾星,散 布其間,組成了一個方圓數里,景點眾多,形式多樣,情趣各異的旅游名勝景區。潭柘寺不但人文景觀豐富,而且自然景觀也十分優美,春夏秋冬各自有景,晨午晚 夜情趣各異,早在清代“潭柘十景”就已經名揚京華。
潭柘寺始建于西晉,至今已有近1700年的歷史,是北京地區最早修建的一座佛教寺廟,在北京民間有“先有潭柘,后有幽州”的諺語。潭柘寺在晉代時名叫 嘉福寺,唐代時改稱龍泉寺,金代御賜寺名為大萬壽寺,在明代又先后恢復了龍泉寺和嘉福寺的舊稱,清代康熙皇帝賜名為岫云寺,但因其寺后有龍潭,山上有柘 樹,故而民間一直稱其“潭柘寺”。
千百年以來,潭柘寺一直以其悠久的歷史,雄偉的建筑,優美的風景,神奇的傳說而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青睞。從金代熙宗皇帝之后,各個朝代都有皇帝到潭柘寺 來進香禮佛,游山玩水,并且撥出款項,整修和擴建寺院。王公大臣、后妃公主們也紛紛捐出己資,大加布施,民間的善男信女與潭柘寺結有善緣的更是成千上萬, 他們長年向潭柘寺布施、齋僧,并且自發地組織了數十個民間香會,集資購買土地田產,捐獻給寺院,成為潭柘寺維持日常巨大開支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到了清 代,潭柘寺在寺院規模、土地財產、宗教地位、政治影響等方面都達到了鼎盛時代,特別是康熙皇帝把潭柘寺定“敕建”,使其成為了北京地區規模最大的一座皇家 寺院。潭柘寺在佛教界占有重要的地位,從金代開始,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是大乘佛教禪宗中臨濟宗的領袖,并且名僧輩出,歷代的高僧大德們,為了研究佛學宗 詣,為了弘揚佛法,為了潭柘寺的擴建和修茸,為了繁盛寺院的香火,作出了嘔心瀝血的貢獻,而在《高僧傳》上標名,名傳千古。由于潭柘寺在政治上具有強大的 勢力,在經濟上擁有龐大的廟產,在佛門有著崇高的地位,再加上寺院龐大的規模,故而享“京都第一寺”的美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人民政府把潭柘寺開辟為森林古跡公園,成為了一處游覽勝地,1957年10月28日被列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 位,1978年北京市政府撥款對潭柘寺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大規模整修,于1980年8月1日重新對外開放,并于1997年初經有關部門批準,僧團進駐,恢復 為宗教活動場所。
北京潭柘寺
北京潭柘寺
北京潭柘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