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設計之彩繪工藝
根據圖案、用色的差別,清式彩畫大體可分為三大類
(一)和璽彩畫
是彩畫中等級最高的的一種,主要以龍鳳圖案為主,中間以連續的人字形曲線組成一種華麗富貴的彩畫紋樣,是清代宮廷建筑中最華貴的彩畫,主要用于宮 殿、壇廟等于皇家有關的重要建筑上,紋樣以龍為主,以一種雄視天下的驕傲維護著皇族的威嚴,色彩燦爛輝煌而又亮麗,畫面兩邊用折形框框住,所有花紋均貼以 金箔,富麗華貴,金碧輝煌。和璽又分為隆和璽、鳳和璽、龍鳳和璽、龍草和璽等。
(二)旋子彩畫
以在藻頭畫旋子得名,旋子是渦卷瓣旋花的簡化形式,在等級上僅次于和璽彩畫。因此旋子彩畫多用于次要的宮殿或其他建筑物上。旋子彩畫品種繁多,使 用廣泛,是清代官式彩畫中的一個主要類別,根據建筑構件的尺寸不同,使用不同的旋花組合形式,枋心內也可畫龍、鳳和錦等,多用于皇室、皇家園囿中的次要建 筑,皇宮內外祭祀祖先的殿堂,重要祭祀壇廟的次要建筑及一般廟宇和王府等。《清式營造則例》中按照紋飾組合、設色和做法三方面旋子彩畫大致分為七種,即: 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畫、煙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畫、金線大點金旋子彩畫、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金線小點金旋子彩畫、墨線小點金旋子彩畫、雅伍墨旋子彩畫。
旋子彩畫中花變形圖案,如“一整兩破”圖案,“喜相逢”圖案、“勾絲咬”圖案、“金道冠”圖案,都是利用了太極圖分裂組成的原理進行創作的。道家認為太極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太極分陰陽而其,陰陽化合而生萬物。
(三)蘇式彩畫
蘇式彩畫起源于蘇州,故而得名,是用于園林建筑的一種裝飾性較強的彩畫,它源于江南水鄉蘇州一帶,傳至北方進入宮廷即成為官式彩畫中的一個重要品種。
蘇式彩畫可分為三種格式,即包袱式、枋心式和海墁式,其中包袱、枋心式赤字內的紋飾主要以寫生畫為主。寫生畫包括故事情節的人物畫、絢麗多姿的花鳥畫,賦有詩情畫意的樓閣畫及山水畫和水墨畫等等,多用于園林建筑。
蘇式彩畫在頤和園內可以說是隨處可見,并且內容多樣、變化空間極大,采用的題材內容大致分為四類:人物、山水、花、建筑。蘇式彩畫選用題材豐富, 繪制生動,是游人注意的焦點。在這些題材中以人物畫備受世人矚目,歷史上多選用古代傳統文化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符合封建社會倫理道德的歷史故事、神話故事 等內容,如《精忠報國》、《程門立雪》、《竹林七賢》、《八仙過海》、《大禹治水》、《孔融讓梨》等,后來增加了一些根據詩歌、小說、美文、寓言等文學題 材中的人物情節創作的繪畫。山水畫多描繪了江南的美景,這主要是由于萬壽山和昆明湖的山水構架是仿造杭州西湖的布局營造的,這些模擬江南的真實景色與頤和 園整體景觀相互呼應,互相補充,共同組成了虛實相結合的園林境界。
蘇式彩畫的題材中還有許多花鳥作品,其內容多以牡丹、梅花、翠竹、松樹、蘭花、菊花、荷花、靈芝、石榴、佛手等圖畫為主,與花卉作品同時構圖的禽 鳥多采用鳳凰、仙鶴、鴛鴦、蝙蝠、喜鵲等,它由圖案和寫生兩部分組成,常用于園林建筑和住宅。圖案多畫各種回紋、萬字、漢瓦、連珠、錦綸等,裝飾常繪葉 花、異獸、流云、竹梅等。
長廊彩畫是屬于蘇式彩畫的這一種,蘇式彩畫主要的畫面是被括在形似大半圓的輪廓線之內,民間稱之為“包袱畫”,也叫搭袱子。其特點是檐檁、檐墊 板、檐枋三部分的枋心組成一個整體,就是有梁底沿梁的兩側向上括起來,形成一個大的半圓形,猶如一個包袱,包袱內涂淺色地子,上面畫山水、人物、羽毛、花 卉等圖畫。包袱的圍線成包袱線層層退暈,內層線稱煙云,外層線稱托子,煙云退暈以青、紫、黑為主,托子以黃、綠、紅3色為主,彩畫底子色調多采用磚紅,土 黃色或白色為基調,基本構成暖色調。采用分段布圖的方法,中間一段畫包袱里的圖案就是我們看到的人物故事、山水風景等等,外邊用彩“退”的手法,就是用一 層比一層深的顏色畫上包袱框,顯得非常有立體感,圖案突出,輔助圖案更是顯得花團錦簇。包袱彩畫最大的特點就是創作自由,生活氣息濃郁,圖案與繪畫主題相 互交錯,形成靈活多變的畫面。它采用對比強烈的濃墨重彩來層層描畫,體現皇家富麗堂皇的氣派,雖從江南傳來,卻在北方園林中得到了創新和發展,呈現出各具 風采的式樣。
在繪制某一顏色線道時,往往用深淺不同的同一顏色依次涂繪,形成層次變化,屬于上稱之為“退暈”。退暈原來是應用在壁畫上的手法,用以表現物體的 體積變化,據記載南朝的梁武帝時期的大畫家張僧繇在畫一乘寺壁畫時曾畫出了花瓣的凹凸立體效果,估計使用的就是退暈之法。此法用于彩畫圖案更加程式化,清 代規定石碾彩畫為三層退暈。應用退暈法使得建筑彩畫圖案的線路更加柔和渾厚,避免了剛硬之氣,與木結構的建筑造型協調一致。
宋代以后的彩畫圖案擺脫了寫生畫的影響,更趨向圖案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旋花圖案。旋花是由宋代如意頭、西番蓮圖案發展成德一種團花圖案,本身不 代表具體花卉, 而是數種花卉綜合起來的程式化的圖案。有整團的、半團的、一路花瓣、兩路花瓣,勾絲咬式花瓣等圖案形式,互相組合成各組不同長度與寬度的長條形彩畫,繪于 梁枋的兩端,猶如花錦包裹在梁枋上,加之用色上采取青綠相間之法,使整體效果既統一,又富有變化;既有寫生余意,優勢規格化的圖形,其華貴的建筑裝飾藝術 效果比單純寫生畫法要強烈得多。
“貼金”是中國彩畫的又一創造,將金箔直接貼在彩繪圖案上,以最亮的顏色—金色來統率所有顏色,形成輝煌閃爍的色彩效果。在具體用金方法中又分為貼金、泥金、掃金,可以產生不同質感、所用金箔又分赤金、庫金等不同金色,在輝煌之中仍有許多變化。
和璽彩畫、旋子彩畫、蘇式彩畫分別代表著華貴、素雅、活潑三種不同格調。以光鮮亮麗的色彩和豐富多樣的圖案受到人們喜愛,大片連續的彩畫使人們目 不暇接,形成一道美麗的風景。它在增強建筑藝術的表現力、感染力方面起了突出的作用。繼承傳統彩畫的精粹,除了在技藝上繼續發揚改進之外,更重要的是使裝 飾和技術相適合,這是我國建筑的優秀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