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門窗延續(xù)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歷史,至明清時期達到高峰,進A20世紀40年代以后逐漸衰落。現(xiàn)在,傳統(tǒng)門窗那工整規(guī)范的裝飾格局,豐富 多彩的文化內涵,典雅恢宏的中華氣派,重新受到人們的認識與青睞,并被當術家注入新的文化內涵后,大踏步地進入現(xiàn)代化的賓館、酒家、廳堂與住至飄洋過海,走往異國他鄉(xiāng)。中國傳統(tǒng)門窗,這顆塵封已久的瑰麗明珠終于恢復了青春,重新煥發(fā)出她應有的亮麗光采。
傳統(tǒng)門窗一般為木制,故依附在門窗上的裝飾也以木雕為主要手 在宋代的《營造法式》中,將門窗的制作稱為“小木作”,這個小木作當然也 包括窗上的木雕裝飾。運用在門窗雕刻上的種類主要有淺浮雕、深浮雕、鋸空 滿地雕、圓雕、嵌雕、貼雕和線雕等多種。
淺浮雕 又稱低浮雕、薄浮雕。是一種以線為主,以面為輔, 結合來表現(xiàn)物象形體結構的雕刻法。其操作過程是先鑿出對象的輪廓線,然后將輪廓線的外圍地底鑿平, 把需表現(xiàn)的對象凸出板面之后,再加 以細部雕刻,并將輪廓邊線修圓,使視覺上有厚度,給人以清淡雅潔的藝術效果。淺浮雕的畫面高出地平一般面雖薄,但通過嚴謹的刻線,形體上仍能呈現(xiàn)出立體感。淺浮雕一般用在隔扇、檻窗、花窗的絳環(huán)板與裙板的雕刻上。
深浮雕 又稱高浮雕、鏤空雕,畫面高出地平在l厘米以上更多,有的可達20厘米以上,給人以玲瓏剔透之感。構圖豐滿多采,疏密得當,耐人尋味。這種雕法大多用 于建筑上的牛腿,雕刻精美的隔扇,絳環(huán)板及格心的中心盤 于深浮雕容易遭到損壞,因此往往設置在離人們的視線近而又不易碰到的地方。
滿地雕 木料上滿地施雕。用料厚度及雕刻深度類浮雕。圖案雖滿,但卻有規(guī)律,觀之富麗華貴,繁花似錦,裝飾性強。一 般用于門窗的裝飾平面上。
鋸空雕 透雕、玲瓏雕,面物象以外的空地用鋼絲鋸鋸去后再進行雕刻,即以鋸代替脫地,鋸紋用切刀或木銼修光后再施以淺雕。鋸空雕又可分單面鋸空雕和雙面鋸空雕兩種,單面鋸空雕的紋飾均在正面,背面不作修飾。用材為5毫米左右的薄板,圖紋玲瓏優(yōu)美,純樸典雅。雙鋸空雕的正反兩面均要進行修飾。有的雙面鋸空雕的紋飾正反兩面不一致,如正面為龍的正面,背面為龍的背面,則正反兩面均要進行雕刻,用材也得用厚÷點的木料。鋸空雕常用在門窗的格心與中心盤上。
圓雕 即立體雕刻(圖370),是將浮雕、透雕、線雕結合在一起的藝,一般很少使用在門窗的裝飾上。只有在江浙、皖南較為富有人家的門才能看到,大多是獅子、龍鳳等圖形,立在門窗的上端兩側。還有一種介圓雕和浮雕之間的半圓雕,兼有圓雕的立體感和浮雕的層次感,多用于花窗的雕刻。
嵌雕 這是一種將鋸空雕與浮雕結合在一起的雕藝(圖371),難度,卻費工費時,以前大多用在宮廷木作中。其工序先用鋸將圖案鋸出,并作修飾。再在平面上按所鋸的圖案輪廓挖出凹形槽,將圖案嵌入凹形槽中,使其天衣無縫,然后用浮雕工藝進行仔扭的雕飾。嵌雕一般用高檔木料,嵌底要有色差,如深紫色的紫檀鑲淺黃色的楠木,冷暖分明,效果極佳。
貼雕將鋸出的圖案修飾后貼到所需的平面上。其工藝與嵌雕些共同之處,但比嵌雕簡便得多,因它不需要在木板上挖槽,省卻了很多麻煩,故使用者較多,值得注意的是膠性一定要牢一旦失效,貼上去的圖案便會失落。
線雕 稱線刻、陰刻(圖373)。用陰刻線條為表現(xiàn)手段,在平面上刀工。由于表現(xiàn)力有限,僅在漢唐及以前使用,宋以后逐漸減少,但仍不傳統(tǒng)木雕的一門工藝。
上介紹的木雕技法在具體操作中常組合起來運用,如圓雕中有浮雕中有線雕,而且常常在一塊木雕花板上運用多種雕法,使木雕畫面的豐富。在雕刻的技法上,歷代藝人根據自己己的文化修養(yǎng)、生活積哩解程度均有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和絕活,加上文人的參與,工藝的改進,使 中國傳統(tǒng)木雕呈現(xiàn)出多姿多采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