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室陳列的北朝、隋唐佛教造像,形式多樣,既有傳世的精品,也有建國后歷年發掘品。有浮雕,也有圓雕,主要反映了古長安佛教造像藝術發展的水平。北魏皇興造像的彌勒,著通肩式袈裟,豐滿圓潤,肌肉勻稱,衣褶以條棱表現,具有較多的域外藝術風格,其藝術水準在當時也是領時代之先的。隋唐時代的造像藝術則把從北周開始的寫實風格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在追求立體造型的同時,把傳統的線和裝飾性的藝術手法也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使中國成熟的民族化佛造像藝術達到鼎盛。陳列的觀音菩薩像,金剛造像都是這一時期優秀的作品。而老君像則是陳列的唯一一件有關道教題材的造像。
清代雕塑藝術的發展 清代在一切藝術上是摹仿明代, 雕塑的成就僅偏重于工藝技術的纖巧細致, 或者在人物畫的 影響下,一部分的羅漢造像頗得寫實之趣,如昆明筇竹寺五百羅漢即其一例,但這是個別的 屬于雕塑者藝術才能的表現,是為數不多的。在帝王陵前石雕的成就上,明代與清代是能以 反映各自的時代精神氣質的。 有趣的是明孝陵與明長陵在時期止相距并不太遠, 而兩處石雕 儀仗的造型,卻有顯著區別。時期之先后雖屬主要,但與雕工的師承技藝的不同不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