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異彩的南朝陵墓石刻
在江南大地上,有一座座高大的精美的石獸雕刻,它們雄渾魄麗、流暢生動、蓄勢待發,乃是古代雕刻藝術的瑰寶,他們的藝術價值可以和同時代的北魏云崗石窟、龍門石窟相提并論。它們就是馳名中外的南朝陵墓石刻。許多國內外專家、學者還有游覽者看過南朝陵墓石刻后,無不被這些屹立千年的古代石刻的巨大的藝術魅力所深深震撼,甚至稱這些石刻為完美的物體。
南朝(公元420年-479年)指的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與北朝相對的南方偏安政權,共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政權時期。歷史學也把南朝與東吳、東晉并稱為六朝時期(指南方)。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期,多個政權交替,時局動蕩,爭戰不斷,也是一個黑暗混亂的時期。
南朝陵墓石刻中,都是南朝皇帝和王侯陵墓前的神道石刻。神道即墓道,意為神行的道路。設立在神道兩側作為陵墓標志的石刻,便稱神道石刻。由于神道石刻只有帝王和王侯才享有,因此神道石刻往往雕刻精美,形制巨大,是權貴的象征。中國的雕塑藝術源源流長,只有在封建社會皇權至上的年代,才能產生像這樣近似完美的雕刻藝術品。這些巋然長存的南朝陵墓石刻(統稱六朝石刻),全部在江蘇省境,就目前所能見到的石刻來講,共有33處。按地區劃分,南京11處,南京江寧區10處,句容1處,丹陽11處。以時代區分,宋1處,齊8處,梁 13處,陳2處,具體時代失考的石刻9處。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劉宋,距今約1500年。南朝陵墓石刻中,都是南朝皇帝和王侯陵墓前的神道石刻,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宋武帝劉裕初寧陵石刻、齊宣帝蕭承之永安陵石刻、齊武帝蕭賾景安陵石刻、齊明帝蕭鸞興安陵石刻、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石刻、梁文帝蕭順之建陵石刻、梁武帝蕭衍修陵石刻、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石刻、陳文帝陳茜永寧陵石刻、蕭宏墓石刻、蕭秀墓石刻、蕭恢墓石刻、蕭譫墓石刻、蕭融墓石刻、蕭績墓石刻、蕭景墓石刻、蕭正立墓石刻,另有失考墓石刻多處。
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刻距陵墓約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鎮墓神獸、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幾種。鎮墓神獸分三種:天祿、麒麟與辟邪。三種石獸形態基本相似,均體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張齒露,目含兇光,腹部兩側刻有雙翼,四足前后交錯,利爪畢現,縱步若飛,似能令人聽到其行走的腳步聲,神態威猛莊嚴。它們之間的區別在于,天祿頂部雕飾雙角,麒麟為獨角,而辟邪則無角。天祿又稱“天鹿”,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與“大命”和“祿位”有關,因而古代最高統治者將其置于自己的陵前,既是祿位的象征,又是天命所歸的反映,以顯示其尊貴。麒麟也是我國古代被神化的一種獸名,其形象出現很早,在河北省平山縣戰國初期的中山國國王墓中就出土過一件錯銀雙翼銅制麒麟,距今已2500年。麒麟是我國傳說中的“四靈”(麟、鳳、龜、龍)之一,也有稱為“符瑞”的,因為它“不折生草,不食無義”,因而被視為“仁獸”。天祿和麒麟也統稱為麒麟。它的出現,往往被附會為圣賢的降生,是太平盛世的表現,故而被南朝統治者置于墓前。辟邪之名,最早見于《漢書·西域記》和《后漢書·靈帝紀》從它的形象與命名來看,當為辟除邪惡而設。把這些象征性的石獸放在墓前,一方面作“守護”墓主之用,另一方面無疑是顯示墓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成為萬民共戴的至尊。在南朝陵墓石刻中,天祿與麒麟僅見于帝陵,辟邪則專用于諸侯王墓,等級嚴明,不能隨意僭越更改。
俗話說:“丹陽的麒麟,南京的辟邪”。這指的是丹陽的蕭氏家族成了齊、梁兩代的帝王,皇帝死后,不忘葉落歸根,紛紛在故鄉丹陽建陵安葬,按照帝陵的禮制,鎮墓神獸為天祿、麒麟。而南京多為齊、梁兩代的王侯墓,其陵前鎮墓神獸為辟邪。所以,天祿、麒麟便成了丹陽的象征,辟邪就成南京的象征。在南京市和丹陽市的入城處,分別有一座麒麟和一座辟邪的巨大現代仿制銅雕,在南京到處都能看見以辟邪為裝飾的商標、紋樣和仿制石雕,甚至南京市的市徽就是以辟邪為主的圖案。
丹陽的天祿、麒麟可以說是南朝陵墓石刻中至上極品,其造型極為俊美。其中修安陵、永安陵、景安陵三陵的石刻最有代表性,特別是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石刻的天祿、麒麟,其保存完好,身軀高大,頭頸、胸腹屈曲彎折,呈“S”形狀,給人以清秀頎長之感。裝飾繁復,如對頭部茸毛的刻劃,使其線條復雜化了。頸部以及胸腹部仔細刻劃出胡須與流蘇狀的飾物。翼膊有圓渦紋,又有鱗紋,而腹部又襯以羽翅紋,令人覺得神獸翼厚而大,足以鼓翮飛翔。多用圓刀法,圓雕、浮雕和線雕綜合運用,藝術表現手法較其它諸陵石刻充分。而南京和句容的辟邪威武雄壯,豐滿流暢,氣勢非凡。以蕭宏墓石刻、蕭融墓石刻、蕭景墓石刻、蕭績墓石刻的辟邪造型最為生動,最具代表性。南京蕭宏墓石刻辟邪身長3.2米,高2.84米,腰圍3.35米,重達15噸以上。辟邪場預昂首,胸膛挺凸,闊口大張,長舌吐垂于外,貼于胸前,目光犀利,注視前方,氣勢剽悍,咄咄逼人。腹部雕飾雙翼,圓闊舒展;四足交錯上地,四爪鋒利,尾長及地,尾端散作四縷,如魚尾狀,造型別致。整個辟邪雄渾簡練,雕刻技法嫻熟,圓刀、方刀交錯使用,在中國雕塑史上新開一面。它完美地解決了形體結構的多面觀問題,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均給人以明確的實體形象,造型的整體和局部皆十分和諧,顯示出一種勻稱美。
除了大家熟悉的鎮墓神獸外,南朝陵墓石刻還有石柱和石碑。神道石柱又稱華表,以南京的蕭景墓石柱、丹陽梁文帝蕭順之建陵石柱和句容蕭績墓石柱最為著名。蕭景墓石柱原為兩根,東西對稱而立,現僅存西柱。柱高6.50米,柱圍2.45米,分柱座、柱體、柱蓋三部分。往座下部四方形,座面浮雕首尾相交銜珠的雙螭(chi即盤曲的龍、蛇圖案)。柱體飾瓦楞紋24道,上部接近柱蓋處,鑿有長方形柱額一面,上反刻楷字“梁故侍中中撫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吳平忠侯蕭公之神道”,書體雋秀,筆力追勁。額下浮雕三力士以手承托,柱端置仰覆蓮寶蓋,蓋頂立小辟邪一只。值得一提的是,蕭景墓石柱和梁文帝蕭順之建陵石柱的柱額都鐫刻了當時流行一時的“反左書”,即兩對石柱柱額相對而立,一方柱額為正書,而另一方柱額像鏡子一樣“把正書柱額鏡像”,字體左右顛倒。從南朝石柱的造型來看,其風格很可能受了古希臘和古印度的影響,例如瓦楞紋柱身就有古希臘石柱的影子,這說明經過兩漢和魏晉時期,東西方的交流已十分廣泛。蓮花寶蓋的造型說明當時來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南北時期的極度盛行。南朝陵墓石刻的神道碑是研究南朝時期書法藝術不可多得的寶物。以南京蕭譫墓的碑文保存最為完整。石碑通高5.61米,寬l.60米,重10噸左右,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渾圓,飾以相交盤繞的雙龍,碑額穿孔,孔下刻有“梁故侍中司徒膘騎將軍始興忠武王之碑” 17字。碑身鐫刻著當時著名書法家貝義淵所書2840多字的楷體長文,大部尚清晰可讀。碑座為昂首的龜跌。南朝立碑較少,千百年來又多毀散湮沒,流傳極少,而此碑巍然獨存,讓我們領略到1400多年前名書家作品的風采。貝義淵的書法獨步當時,前人評其書“上承王羲之,下啟歐陽詢”,其真跡留傳至今,具有極大的歷史價值,是十分罕見的書法藝術珍品。清人莫友芝評價蕭碑時曾說過:“比較北魏諸刻,格韻相等,而稍朗潤,蓋南北大同小異處。”像這樣的南北朝宏碑巨制,不僅江南罕見,在全國也不多見。此碑已于1957年建亭保護。
石雕藝術在我國歷史悠久,在殷墟考古中就發掘出石虎、石人等石刻,漢代畫像石刻更以其雄渾、拙樸、博大的藝術風格著稱于世。魯迅先生曾高度贊美祖國陵墓石刻藝術:“遙想漢人多少閎放,新來的動植物,即毫不拘束,來充裝飾的花紋。唐人也不示弱。例如漢人墓前石獸,多是羊、虎、天祿、辟邪。而長安的昭陵上,卻刻著帶箭的駿馬,還有一匹駝鳥,則辦法直前無古人。”魯迅在此指的雖然是漢唐兩朝石刻,但六朝石刻卻是漢唐之間的一個重要過渡,它們比西安唐太宗“昭陵六駿”還要早一百多年。在整個中國石雕藝術史中,南朝陵墓石刻的地位舉足輕重,煙煙生輝。它上承秦漢。下啟隋唐,而與同時代的北朝石窟藝術遙相媲美,光垂后世。
南朝陵墓石刻不僅是中國石雕藝術史上的杰作,也稱得上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它們于1988年1月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朝陵墓石刻屹立在鄉野農田中,經過千年的風吹雨淋的自然破壞,戰爭變革的人為破壞,南朝陵墓石刻已經風蝕嚴重,大部分石刻殘缺不全。盡管如此,南朝陵墓石刻還是以它的殘美古韻呈現出完美的造型。為了保護和利用這些露天的、還在慢慢風蝕國寶級石刻,專家、學者也想了很多辦法。有人建議把南朝陵墓石刻搬遷到理想的場所保管,且方便人們欣賞,但這些石刻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想要搬遷必須申報國務院批準,況且理想的場所和技術目前還不具備。也有很多人反對搬遷,認為南朝陵墓石刻分布范圍廣,不易搬遷,且讓這些石刻離開原地,即陵墓所在地,也是違反文物學理論的。所以,保護和利用南朝陵墓石刻還是持續和長期的事情。風雨千年,南朝陵墓石刻始終以它獨具異彩的魅力展示在世人的面前